2025年 05期
两种基于特殊函数的U型效应实证模型
厉双;何杰;U型效应在社科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对U型效应的探索和研究,不但有助于理解变量间复杂关系,揭示变量间内在影响机制,而且还能明晰U型曲线转折点,为实践应用中要素投入的最优值或最优区间提供指导和启示。基于三角函数和双曲函数的独特性质,提出了两种新的表征和检验变量间U型关系的实证模型,即双弦模型和双曲模型。从数学角度对两个新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和诠释,从实证角度以“企业价值与股权制衡”为题,基于2014—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对新模型进行检验,从统计分析角度采用随机抽样回归和随机森林算法对新模型以及传统的平方项模型进行全面性能测评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新模型均能准确刻画变量间U型关系,曲线极值点计算较为便捷。基于10 500次随机抽样回归的测试结果表明,两个新模型的信息损失程度、拟合优度、解释力度等各项指标均较为稳定;与平方项模型相比,两个新模型性能更优,拟合能力和解释力更强,统计分析的显著性标准更严格,采用新模型开展U型效应研究其结果更具可信度。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测评结果基本相同。综合权衡各项指标后,双曲模型性能最优,双弦模型次之,平方项模型再次之。
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测度及评价
曹晔;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探究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是精准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益举措,对于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水平,随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与空间莫兰指数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整体来看,2013—2022年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分地区来看,研究期内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和城市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与一线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值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差异分解结果表明,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逐步缩小,且超变密度是形成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差异亦稳步缩小,且城市间差异是产生城市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该作用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因此,提出提高产业链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链发展水平、驱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缩小产业链与创新链地区差异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发展。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区域差异与空间关联
张林郁;胡绪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抓手以及实现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融合结构、融合政策、融合行为以及融合成效四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空间自相关模型考察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关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体融合水平较低,但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在时序上分为低水平停滞、平稳上升、加速推进三个发展阶段,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国家政策部署时间相一致,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及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子系统发展上则呈现融合成效子系统发展最好、融合政策子系统增速最快的特征;第二,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呈现东部地区高值集聚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低值集聚的空间特征。基于研究结论,从强化基础保障、弥合区域差异、夯实生态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政策建议。
数字化建设、平台经济与全要素碳生产率
马少娟;何卓;许勇;“双碳”目标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进而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平台经济遮掩效应渠道,利用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双固定效应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双碳”目标发展战略实施前后平台经济遮掩效应在数字化建设对全要素碳生产率影响的作用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数字化建设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第二,平台经济在数字化建设对全要素碳生产率影响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遮掩效应;第三,“双碳”目标发展战略的实施削弱了平台经济的遮掩效应,进而强化了数字化建设对平台经济的正向影响。研究创新性地从平台经济遮掩效应的渠道出发,厘清了“双碳”目标发展战略、数字化建设、平台经济和全要素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全国各省份碳生产率的提升,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助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路径。
“双碳”目标下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
李凌飞;朱敏婷;李尧远;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针对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路径问题,构建了金融发展支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四维机制,即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创新四个维度分析对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05—2022年能源富集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PLS-SEM予以验证,结果表明:(1)金融规模扩大有利于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和能源产业升级,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金融规模对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整体作用是正面的;(2)金融结构和金融创新对能源产业技术进步、能源产业升级和能源产业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显著;(3)金融效率提升受制于当下的资金配置导向,难以有效地促进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4)技术进步是金融发展和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媒介,是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和能源产业环境改善的重要力量。最后,结合实证结果,从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完善多层次能源资本市场、发展智慧金融以及开展能源金融创新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基于能源富集区资源禀赋打造绿色能源金融中心,扩大能源富集区的金融规模化发展;第二,优化能源富集区的金融结构,提高资本风险偏好,发展多层次能源资本市场;第三,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提高能源产业融资效率;第四,基于能源禀赋,加强能源金融创新。
数字技术创新与企业环境社会责任
夏范社;何德旭;杨明月;汤晓冬;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企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弯道超车”机遇。基于数字技术创新特殊视角,研究其对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提升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研发积极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增强高管环保意识等途径,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仅在国有企业分组、融资约束程度较轻、成长性较好、环境管理体系信息透明度较高、公司规模较大样本分组结果显著,呈现一定的“选择性偏差”,需要客观审慎认知其客观作用。本研究对数字化转型、“双碳”目标实现与绿色转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重要启发和决策参考。
扶贫政策的福利水平效应
严明义;马文杰;低收入群体家庭福利水平的提升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对扶贫政策的福利水平效应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考虑到福利水平的逻辑递进关系,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别以人均劳动收入、多维贫困对福利水平进行测度。首先,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发现,扶贫政策显著提升了贫困家庭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家庭多维贫困,提高了家庭人均劳动收入,并探讨了结果的稳健性。其次,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对家庭内生动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界定,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测算,进而就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与家庭福利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人均劳动收入和多维贫困的影响存在差异,自我发展能力对家庭福利水平的影响存在群体差异。最后,对内生动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在扶贫政策影响低收入群体家庭福利水平方面的机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扶贫政策通过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体家庭内生动力进而改善家庭福利水平;扶贫政策未能显著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锚定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政策,在降低政策参与门槛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低收入群体在政策中的参与程度;应进一步挖掘家庭发展的限制来自能力转化还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使帮扶政策产生持久性成效并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嵌入、主题涉众网络与发明人创新绩效
张军玲;许鑫;网络嵌入如何影响组织创新绩效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较少有研究进行区分技术主题偏好的发明人网络关系的探讨。因此,基于社会网络和资源基础理论,结合主题分析法,提出了主题涉众网络作为调节变量,并以发明人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合作网络和主题涉众网络的多层网络分析框架,以揭示合作网络、主题涉众网络与发明人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网络嵌入的两个维度(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对发明人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发明人主题涉众网络中心性负向调节发明人合作网络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发明人主题涉众网络聚集系数正向调节合作网络结构嵌入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负向调节合作网络关系嵌入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发明人创新网络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集体行动背后的社会网络力量:劳动力流动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向栩;温涛;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是增强乡村公共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参与意愿作为农村集体行动的重要表征,基于CRERFS2021调查数据实证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挖掘社会网络在弥合集体行动困境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第二,劳动力的非完全性流动通过重构社会关联模式和增强地缘网络依赖来提升留守成员的社会网络强度,是其促进农村集体行动的关键机制;第三,养老和教育制度环境改善,以及家庭农业生产规模缩小会削弱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促进作用;第四,不同距离、时间的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远距离、长期以及“县外长期”的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增强农村集体行动能力,为现阶段中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