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企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弯道超车”机遇。基于数字技术创新特殊视角,研究其对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提升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研发积极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增强高管环保意识等途径,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仅在国有企业分组、融资约束程度较轻、成长性较好、环境管理体系信息透明度较高、公司规模较大样本分组结果显著,呈现一定的“选择性偏差”,需要客观审慎认知其客观作用。本研究对数字化转型、“双碳”目标实现与绿色转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重要启发和决策参考。
1,257 | 0 | 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 钞小静,元茹静.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4):33-47.
[2] 江小涓,靳景.数字技术提升经济效率:服务分工、产业协同和数实孪生[J].管理世界,2022(12):9-26.
[3] 李广昊,周小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改善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宏观经济研究,2021(7):146-160.
[4] 曹翠珍,张越,郭金花.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12):37-49.
[5] 邢小强,周平录,张竹,等.数字技术、BOP商业模式创新与包容性市场构建[J].管理世界,2019,35(12):116-136.
[6] 洪银兴.基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市场监管[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2):47-56.
[7] 陈晓红,胡东滨,曹文治,等.数字技术助推我国能源行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探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9):1019-1029.
[8] 肖仁桥,王冉,钱丽.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碳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5):96-106.
[9] 刘维林,王艺斌.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J].南方经济,2022(8):73-91.
[10] 沈红丽.数字鸿沟视角下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4):103-113.
[11] 王守义,刘柄呈.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7):32-45.
[12] 李海霞,周国富.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再测算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1):3-15.
[13] 李沁洋,支佳,刘向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配置效率[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3):70-83.
[14] 赵星,李若彤,贺慧圆.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吗?[J].科学学研究,2023,41(4):732-743.
[15] 宋华,陈思洁.高新技术产业如何打造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J].管理评论,2021,33(6):76-84.
[16] 李晓娣,饶美仙,巩木.基于变化速度特征视角的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综合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5(5):696-705.
[17] 董香书,王晋梅,肖翔.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数字鸿沟”的视角[J].经济学家,2022(11):62-73.
[18] 陈雨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J].经济研究,2023,58(9):22-30.
[19] 任保平,豆渊博.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的多维转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74(1):12-21.
[20] 张夏恒,马妍.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困境与路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8.
[21] 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6):23-30.
[22] 洪银兴,任保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3(2):5-16.
[23] 任保平.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经济研究,2024,59(3):12-19.
[24] 夏范社,何德旭.明星分析师第一名关注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11):100-111.
[25] 何德旭,夏范社.明星分析师关注、企业投资行为与公司价值[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4,39(1):112-125.
[26] 洪祥骏,林娴,陈丽芳.地方绿色信贷贴息政策效果研究——基于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3(9):80-97.
[27] 黄溶冰.企业漂绿行为影响审计师决策吗[J].审计研究,2020(3):57-67.
[28] 李哲.“多言寡行”的环境披露模式是否会被信息使用者摒弃[J].世界经济,2018,41(12):167-188.
[29] 陶锋,朱盼,邱楚芝,等.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5):68-91.
[30] 徐佳,崔静波.低碳城市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20(12):178-196.
[31] 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32] 刘斌,甄洋.数字贸易规则与研发要素跨境流动[J].中国工业经济,2022(7):65-83.
[33] 沈国兵,袁征宇.企业互联网化对中国企业创新及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2020(1):33-48.
[34] 夏范社,何德旭.明星分析师能识别公司价值吗?——基于分析师研究报告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1(8):95-109.
[35] OSBORNE J D,STUBBART C I,RAMAPRASAD A.Strategic groups and competitive enactment:a study of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tal models 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5):435-454.
[36] 张兆国,张弛,曹丹婷.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吗[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4):123-134.
基本信息:
DOI:10.20207/j.cnki.1007-3116.20250430.005
中图分类号:F270;X322;F49
引用信息:
[1]夏范社,何德旭,杨明月等.数字技术创新与企业环境社会责任[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5,40(05):72-88.DOI:10.20207/j.cnki.1007-3116.20250430.005.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金融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研究”(24&ZD091);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金团体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FJ2022C04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网络理论下基金团体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2022J05287); 上海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明星分析师赋能数字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影响机理研究(cjky20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