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规模以下工业调查的分层二重抽样方法研究

    沈文静;杨贵军;邸梦婷;

    规模以下工业调查所提供的经营活动指标对于工业统计至关重要。国家现行方案依据最新经济普查数据构建双重抽样框,从中抽取固定样本连续调查多年,以构造非经济普查年规模以下工业经营活动指标的HT估计量。目前,规模以下工业单位流动性高且变动频繁,将直接影响固定样本对非经济普查年目标总体的代表性。因此,提出在非经济普查年,采用基于双重抽样框的分层二重抽样方法。每年度先抽取一个大样本用于估计规模以下工业总体的新增率、消亡率以及规模大小。再利用一个较小的第二重样本进行实际调查,并结合由第一重样本所得数据优化的抽样权数,最终给出规模以下工业总体总量估计。推导其抽样偏差和方差,构造基于刀切法的方差估计量。针对非经济普查年规模以下工业营业收入总额的估计,验证了新方法相较于现行固定样本HT估计量的精度更高。该研究有助于提高非经济普查年规模以下工业调查经营活动指标估计的可靠性,并为相关调查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40;No.298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许英杰;许宪春;田芳菲;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诸多研究从不同视角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对众多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尚无系统论述。通过系统文献梳理提炼出24个影响因素,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A股上市公司数据,重新考察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市场竞争、产业结构、企业价值分别是行业层面、地区层面、企业层面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受税负、资产收益率、利润率等企业经营状况类因素的影响更大;高技术产业企业则受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影响更大。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建议从建立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制定差异化政策等角度入手,消除不正当竞争行为,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2025年07期 v.40;No.298 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的外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

    周伟;赵骁弈;

    数字化作为吸引外资的新区位优势,有助于降低外资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的交易成本,吸引较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基于OLI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四个维度构建了数字化水平指标,选取中国2013—2020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数字化水平对中国外资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显著促进了中国外资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在数字化水平与外资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数字化水平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对外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财政科技支出作为门槛变量,使数字化水平对外资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只有在财政支持充足的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才能促进当地数字技术创新,吸引更多优质外资到当地投资。据此,提出促进外资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各地区需要重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大力推进地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水平的融合发展,促进本土企业的科技创新;保证基本的财政科技投入,以促进当地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地区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2025年07期 v.40;No.298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绿色金融改革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王仕琦;王永巧;

    绿色金融改革是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包容性绿色增长则是致力于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绿色金融改革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包容性绿色增长,成为当前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基于2012—2022年中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在测算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改革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并且该政策效应在资源禀赋较低、工业发展水平薄弱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更为明显。(2)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改革政策主要通过扩大绿色就业规模、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3)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政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而且对邻近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也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为绿色金融改革政策成效提供了崭新的评估体系,同时也为政府完善绿色金融改革政策框架、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扩容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2025年07期 v.40;No.298 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科技赋能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的效应路径

    刘兴华;袁琦璟;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探讨金融科技如何有效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以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选取2011—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且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赋能供应链金融发展与绿色信贷水平提升两个渠道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调节效应检验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ESG表现在金融科技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过程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处于高科技行业的企业、位于低碳试点城市的企业与地处北方地区的企业样本中,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该研究丰富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微观效应以及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影响因素,为如何促进金融科技的健康蓬勃发展以及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5年07期 v.40;No.298 5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研究

    何青;庄朋涛;琚望静;

    在中国上市公司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股权结构背景下,虽然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但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仍是极为凸显的公司治理问题。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也为改善中小股东劣势地位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利用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并从中小股东治理行为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检验。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促使中小股东通过资本退出机制和舆论表达机制参与公司治理,从而约束大股东掏空行为来保护自身利益,但其并未对中小股东行使表决权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内部控制水平低、两权分离度高以及地处法治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制度,完善中小股东保护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025年07期 v.40;No.298 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制造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研究

    杨斯悦;刘娜;张万里;

    企业绿色创新是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战略,智能制造可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发展。因此,基于2013—2022年中国沪深两市企业绿色专利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智能制造试点政策是否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并基于理论认知构建模型进行检验,从企业社会责任和高管绿色认知两个渠道探究其中机制。进一步,根据企业所有权性质、所在区域等,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智能制造政策赋能企业绿色创新的异质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智能制造政策能够有效激发企业绿色创新的动力,促使试点企业绿色专利授权量增加;(2)智能制造政策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发展;高管绿色认知水平在智能制造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中介效应中起到了调节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政策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促进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但是对于国有企业、中部企业和西部企业中介效应不显著。

    2025年07期 v.40;No.298 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共享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洪兴建;祁垒;田中宝;李羚锐;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据要素共享如何赋能高质量就业成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命题。以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CRITIC赋权法测算地区就业质量,并将省级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视作外生冲击,借助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数据要素共享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异质性处理效应检验和熵平衡匹配检验等多重稳健性检验后,数据要素共享对就业质量存在有效提升作用,且提升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和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导的地区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数据要素共享通过缓解劳动力错配、提供就业机会和保障劳动权益来提升就业质量,并且数据要素共享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受到地区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的制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营商环境优化均能强化数据要素共享对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因此,为了强化数据要素的就业支撑能力,需要构建分级分类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施差异化区域推进策略,因地制宜完善数据要素共享机制。

    2025年07期 v.40;No.298 10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与就业效应:基于就业“量质齐升”的双重视角

    胡耀锋;韦金洪;庞晶;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被视为当下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力。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规模与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有效推动了就业“量质齐升”,在进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工智能推动地区就业“量”与“质”提升的重要机制,环境规制执行是人工智能促进地区就业“质”提升的作用机制,却不是促进就业“量”的有效路径。从区域异质性看,中国东中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增加就业“量”更为明显,而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质”的正向影响更强。此外,在金融水平发展较好以及营商环境更优的地区,人工智能应用对就业“量”与“质”的促进作用相对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更好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与促进中国高质量就业提供经验证据与相应启示。

    2025年07期 v.40;No.298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