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泊松分布下基于鞍点逼近的相对风险置信区间构造

    侯健;刘硕;田茂再;

    相对风险是流行学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一种常用指标,用于比较两个群体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对其进行区间估计是一种有效的统计推断方法,可以反映疾病诊断的不确定性和可信度。然而,传统的区间估计方法,如Wald区间、Wilson区间、Fisher区间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误差大、覆盖率低、区间长度长、区间不合理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提出了基于鞍点逼近的区间估计方法:在泊松分布的假设下,利用泰勒展开和拉普拉斯积分等推导了相对风险的逼近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置信区间的构造方法。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和实证分析,将鞍点逼近方法与部分常用的区间估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鞍点逼近方法在小样本或大样本情况下都能获得最短的置信区间,同时区间覆盖率更加接近名义水平,为相关风险提供了一种优越的区间估计方法。最后对鞍点逼近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2025年08期 v.40;No.299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中国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协同效应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

    李博英;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探索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待研究的核心课题。基于2000—2022年中国全国层面数据与30个省份2000—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与LMDI分解方法,从环境公平视角出发,系统测度了全国及各省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脱钩状态差异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首先,全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弱脱钩”特征,且地区间差异明显。欠发达省份的脱钩弹性较高,其碳排放增长速度普遍超过了经济发达地区。其次,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人均GDP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对碳脱钩弹性具有显著影响,并且这些变量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最后,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中国当前在碳治理效率与环境公平方面存在不均衡问题,欠发达地区在推进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发展—减排”的双重压力,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引发新的两极分化。基于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机制研究,拓展了碳脱钩研究在环境公平与政策协同的理论分析维度,为国家制定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参考。

    2025年08期 v.40;No.299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行业资产更新规模测算与经济效应分析

    徐映梅;陈弘敏;

    在全球数字化及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资产代表了更新的技术和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使得资产更新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为了深入研究可更新资产规模及其经济效应,测算了2001—2020年分行业的数字硬件、数字软件与非数字资产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将可更新资产分为超过国际使用年限标准的建筑资产、超过平均使用年限的非建筑资产和因保障科技创新需要加速更新的数字资产三类,估算了中国可更新资产规模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目前中国的生产性资本存量中机器设备、建筑等非数字资产类型占比约为97%,数字资产投资水平持续提高,数字硬件资产中超过平均使用年限的资本存量占比高于其他资产类型;第二,2020—2024五年可更新资产规模约10.47万亿~16.87万亿元,其中数字资产贡献约76%~85%,现行资产折旧制度无法准确反映数字技术的高速迭代;第三,数字资产对各行业产出的作用显著,大规模资产更新将使2020—2024五年可比价增加值合计增加17.94万亿~19.04万亿元,其中数字资产贡献超过96%。因此,应在“两新”政策基础上,构建行业资产更新的结构化对接机制,推进数字资产对非数字资产的更新改造,加快数字资产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完善资产数智化转型的税收支持政策,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数字化转型。

    2025年08期 v.40;No.299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CEO股权激励对银行业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

    姚凯;丁若沙;

    银行违约风险是衡量银行脆弱性的主要指标,对于中国金融系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指出CEO的薪酬激励和银行的风险承担相关,但对于CEO股权激励的两个要素CEO delta和CEO vega的研究相对欠缺。通过构建违约距离这一指标来度量银行违约风险,具体探究CEO delta和CEO vega对于违约风险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CEO vega与违约风险呈正相关,而CEO delta与违约风险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在控制了其他薪酬因素影响后,结果依旧稳健。在GLB法案颁布后,CEO vega对违约风险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在高风险银行中,CEO vega的作用较为微弱。研究结论对制定恰当的薪酬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金融创新探索提供了具体对策建议。

    2025年08期 v.40;No.299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统计

  • 纵向生态保护补偿与产业结构升级

    王业强;罗杨帆;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生态保护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生态保护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考察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从地方政府视角对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基于2010—2022年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准自然实验,以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磨合”使得政策效果具有两年滞后。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通过抑制生态保护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研究发现,经济状况更差、财政压力更大的县域的政策效果更好,资源型县域的政策效果优于非资源型县域。因此,要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协同性,强化纵向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效果;优化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制度,推动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向服务业倾斜;持续增加欠发达地区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促进经济水平差、财政压力大和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2025年08期 v.40;No.299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高价值专利的判别、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连港慧;徐蔼婷;李金昌;

    绿色高价值专利是绿色高质量技术的显性表达。从庞大数量的专利群中判别出绿色高价值专利并考察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在“双碳”愿景下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一环。因此,将绿色高价值专利的内涵解读反馈至判别体系构建,通过“绿色专利—高价值专利”的递进式流程与基于变精度邻域粗糙集方法提出的“初步构建—属性约简—指标赋权”三阶段评估思路,进行绿色高价值专利的统计判别。基于此,刻画绿色高价值专利的空间分布,探究并比较其与绿色专利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专利法颁布以来,尽管中国绿色高价值专利实现了从零件、百件到万件的量级跨越,但其空间分布仍较难达成多层级的跨越式发展;绿色高价值专利区域分布的总体差异仍处于高位状态且主要源于区域间,其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特征。绿色高价值专利与绿色专利的影响因素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基础、政府支持、人才支撑、数字基建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激励本地绿色高价值专利的积极培育,而人工智能水平却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鉴于绿色专利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对复杂高端的技术信息流动以及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相对较弱,数字基建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未能产生预期的显著影响;由于环境规制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扭曲,其仅会对绿色专利的培育产生激励效应。由此,应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绿色技术的跨领域融合创新,避免资源被过度挤占;应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避免因过度保护而产生技术壁垒;应制定渐进式的环境规制政策,避免因过度强调即期合规目标而抑制高水平绿色技术的研发。

    2025年08期 v.40;No.299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基于元分析的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康朕玮;朱建明;

    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应对企业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溯源难等问题,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采用的相关议题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研究方向,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影响效应的综合性评估还有待完善。利用元分析方法,以国内外已发表的34篇实证研究文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归纳和识别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意愿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异质性的调节变量,并分析影响因素与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意愿间的中介变量。研究表明:复杂性与成本对于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其余的11个变量均正向影响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意愿,但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异质性。通过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量表等级、应用领域和研究地域是产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在感知易用性影响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意愿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建议在推动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过程中,应促进企业对区块链技术有用性的感知,从具体的情境出发推动技术的应用;完善企业的设施及人员条件建设,提高企业区块链技术采用能力;加强对区块链技术采用的指导,营造良好的技术应用环境。

    2025年08期 v.40;No.299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SG表现与企业竞争力:治理效应与饰窗效应

    史楠;赵桐浦;完颜瑞云;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企业的ESG表现受到监管部门、投资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竞争环境和条件,进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深入探讨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竞争力,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到底是正向的“治理效应”还是负向的“饰窗效应”,抑或兼而有之,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以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ESG表现与公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ESG表现通过增加企业公益捐赠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社会”渠道(S维度)和“治理”渠道(G维度),即ESG表现的“治理效应”。然而,在“环境”渠道(E维度),ESG表现反而导致了企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这可能表明企业在环境方面的努力更多是为了表面形象,展现出ESG表现的“饰窗效应”。因此,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增强对ESG策略的实质性投入以确保治理效应的持续优化。同时,政府则应通过鼓励行业标准制定、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措施的真实性审核以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防范“饰窗效应”的出现。

    2025年08期 v.40;No.299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赋能下信用信息共享与企业ESG表现

    谢婷婷;李晓琴;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数字赋能下信用信息共享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下信用信息共享能显著改善企业ESG表现,且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赋能下信用信息共享通过提升企业信贷资源,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和加强环境治理来促进企业改善ESG表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赋能下信用信息共享能更好地促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高融资约束水平、环保守信企业ESG表现。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深入推进跨区域和跨领域信用信息共享的地区,数字赋能下信用信息共享能显著改善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ESG表现;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创建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双试点”政策协同作用下,能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研究结论拓展了数字赋能下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也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信用数据驱动的ESG治理体系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8期 v.40;No.299 10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企业高管创新认知、吸收能力与绿色创新扩散

    杨国忠;张文新;

    绿色创新扩散在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提升经济绩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2—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管创新认知对企业绿色创新扩散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创新补助、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管创新认知正向促进绿色创新扩散,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显示吸收能力在高管创新认知对绿色创新扩散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高管创新认知能通过提升企业吸收能力进而促进绿色创新扩散水平;创新补助在高管创新认知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过程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融资约束低的企业更能通过高管创新认知促进绿色创新扩散。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中西部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东部企业的高管创新认知水平提升更能促进绿色创新扩散。从理论上拓宽了绿色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完善了高管创新认知对绿色创新扩散的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为揭示高管创新认知影响绿色创新扩散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全新思路。

    2025年08期 v.40;No.299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