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基于混合多维云模型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价研究

    刘小红;张人龙;

    数据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中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正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但是,当前数据资产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且行之有效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鉴于此,基于数据资产价值评价的重要性,在数据资产价值评价标准基础上构建数据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在云模型、云模型数字特征以及AdaBoost集成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混合多维云模型。同时,综合考虑数据资产不清晰、数据安全等特殊不确定性等特征,在云模型及其数据要素特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多维云模型的数据资产价值集成评价方法。然后,通过云模型以及AdaBoost集成算法的系列实验结果验证该混合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提升数据资产价值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实时性。最后,提出在数据资产价值评价实践中仍会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相关挑战与管理建议。本研究聚焦混合多维云模型在数据资产评价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构建多维度融合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价框架,探索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在数据资产价值评价中的实践路径,研究结论为数据资产价值评价以及数据高质量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2025年09期 v.40;No.300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输入性通胀的时变特征与宏观经济效应

    杨艳;易伟;鲁世宇;

    在全球通胀上涨和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是精准发力、制定有效政策以维持经济稳定的关键议题。文章基于2002—2021年的宏观层面数据,构建MAI-AR-SV模型和SVAR模型考察输入性通胀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通胀在水平上近1/3和波动率上超1/6的部分可由输入性通胀解释,且相较于总体通胀和自身通胀,输入性通胀表现出更强的持久性;第二,正向输入性通胀冲击推高中国总体通胀水平,不利于物价稳定,对投资、外贸和总产出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做出紧缩的货币政策反应;第三,输入性通胀会抬高通胀预期和增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应对输入性通胀的长效宏观调控机制。在面对输入性通胀时,货币政策需在调控通胀与刺激经济之间做出恰当权衡,并重视预期与不确定性,减轻输入性通胀的不利影响。

    2025年09期 v.40;No.300 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数据资产化的影响研究

    王振东;裴成荣;

    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不仅是促进企业数据资产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了“数据供给—技术响应—制度牵引”的三维驱动框架,并借助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的外生政策冲击,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公共数据开放与企业数据资产化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了企业数据资产化,这一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表明,该影响主要通过数据供给机制、技术响应机制和制度牵引机制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该影响在国有企业、政治关联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企业和成熟期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还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创新。研究结论为推动数据要素潜能释放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微观证据和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v.40;No.300 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债券市场风险传染网络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

    余博;毛建辉;管超;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频繁波动,成为影响债券市场风险积累和传染扩散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基于时变溢出指数和复杂网络的分析框架,结合全球40个主要国家或地区2007—2021年国债收益率数据,揭示债券市场风险传染现象,并深入探讨其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国际债券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尤其在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重大经济金融事件期间,风险传染效应显著增强;第二,债券市场风险传染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美洲和欧洲的内部风险溢出效应最为显著,而亚洲则更多地吸收来自外部的风险;第三,金融开放程度、国际贸易联系、汇率波动、投资者情绪以及美元流动性等因素在债券市场风险传染的形成和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合作,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共同应对债券市场风险;其次,优化金融开放策略,结合各国或地区自身经济状况,合理调控国际资本流动,防范外部冲击对其债券市场的冲击;最后,提升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增强其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研究为理解债券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引入新的视角,并为政策制定者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9期 v.40;No.300 4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统计

  •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赵玉冰;刘建华;

    农业科技园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01—2022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技术进步和产业集聚的中介作用下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显著减少了农业碳排放,平均处理效应为-1.269 4,但增加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平均处理效应为1.703 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影响农业碳减排,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显著增加了农业碳排放及农业碳排放强度,绿色技术进步显著减少了农业碳排放及农业碳排放强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而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碳减排效应存在着农地经营规模、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经济区域的异质性。因此,应加强绿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优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规模和结构,降低单位农业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发展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实施绿色农业科技企业和园区认证制度,增强农业科技企业和园区绿色发展的内驱力。实施绿色农业补贴项目,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碳减排效应。

    2025年09期 v.40;No.300 6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驱动机制

    李田田;叶阿忠;

    首先依据五大内涵特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测度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实证考察了长江经济带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中国式现代化空间关联网络格局显现,其网络通达性和稳定性较强,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但仍未达到最佳空间关联状态,网络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苏州、上海、南京、无锡、常州、长沙、杭州等城市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江经济带中国式现代化空间关联网络划分为“净溢出”“双向溢出”“净受益”和“经纪人”四大板块,各板块之间的联动效应显著。(3)长江经济带中国式现代化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内生结构、节点属性和外生网络共同驱动的结果。互惠性、集聚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促进现代化网络的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马太效应和经济规模的异配效应是现代化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文化邻近和认知邻近则是现代化网络形成的重要外生驱动力。

    2025年09期 v.40;No.300 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绿色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研究

    龚银银;张永庆;郑苏江;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新兴创新范式,对提升区域绿色创新绩效与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资源—数字创新环境”分析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驱动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多种联动组态路径。研究表明:(1)引致区域高绿色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有4条,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平台—设施驱动的多主体协同”模式、“制度引导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平台—知识驱动的基础设施支撑”模式。(2)平台资源、数字基础设施环境、知识创造者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贡献更显著,影响占比位于前三。(3)无论是否划分区域差异,平台资源始终是驱动高绿色创新绩效路径中的重要存在条件。同时,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东中部地区的路径以平台资源、数字基础设施环境、知识创造者为核心,而西部地区则突出制度支持者的导向作用。研究结果为构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区域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2025年09期 v.40;No.300 9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健;赵华平;陈龙;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并列的第五大关键生产要素,如何发挥数据要素的绿色创新作用成为亟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资源基础观、交易成本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与竞争逃离假说,剖析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理论机制,并以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能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加剧市场竞争两条路径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对小规模企业、重污染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政府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向。

    2025年09期 v.40;No.300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管创业导向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思喆;向翼;

    在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绿色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环境责任与竞争优势协调统一的重要路径,受到学术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高管行为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从高层梯队理论与高管注意力视角出发,聚焦高管团队的创业导向,探究其如何驱动企业绿色创新,并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基于2017—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交互项与分组回归分别检验调节效应与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高管团队创业导向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行业资本密集度对该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即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创业导向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减弱;(3)市场丰腴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资源环境宽松的市场条件下,该正向效应更为显著;(4)异质性分析显示,该作用在国有企业与大规模企业中更为强烈。研究拓展了高管行为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理论体系,从注意力配置视角出发,深化了对绿色转型的研究。实践层面建议企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结合行业资本结构和市场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发挥高管团队的创业导向作用,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共进。

    2025年09期 v.40;No.300 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