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丹;陈思年;雷乐瑶;贺泽凯;
在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CRITIC法测度了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构建产业链网络经测算得到产业链韧性指数,除此之外梳理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的事实,最后通过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首先,在时间趋势上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韧性均呈现上升特征,在空间分布上两者都呈现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低于平均水平。其次,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弱于其他地区。再次,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最后,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溢出效应呈现衰减的趋势。基于此,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韧性提升,以及缓解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具体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40;No.293 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2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博伦;邓云柯;
数据要素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是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2016年设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简称“大数据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有效激发了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旧稳健,充分展示了数据要素集聚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大数据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要素质量,改善了企业供应链稳定性,并且能够吸引数字化人才形成空间集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数据要素集聚能够更好地促进非国有企业、数字化程度较高行业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提升大数据试验区政策力度,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政策体系;同时,优化内外部环境配套,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40;No.293 3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庞智强;蔡雪玲;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统计内涵,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级三类一体化”监测体系,并实证分析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实现进程加快,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格局、梯次推进规律与分级演进特征,东部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农业农村初步现代化,进入基本现代化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仍落后于初步现代化发展水平;样本期间省域发展速度各异,东部快速增长,西部稳中有升;农业农村发展导向不均,呈重建设轻经营特征。中国应补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劣势,提升基础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业产业融合深度,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加强东西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2025年02期 v.40;No.293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