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基于多期超额收益法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陈梦根;赵怡然;刘毓珊;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准确评估数据资产的价值对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推动经济增长而言都至关重要。鉴于常用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的局限性,本文引入了多期超额收益法,通过计算企业在数据资产发展期的超额收益,并利用收益分成率剥离其他资产的价值贡献,最终折现累加以确定数据资产的价值。多期超额收益法的数据获取难度和成本较低,在当前数据资产估值体系尚未完善的背景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够有效应对数据资产相关历史数据缺失以及未来收益难以准确预估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商业银行为例,探究多期超额收益法在金融行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效果,验证了本文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合理性。本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数据资产统计核算基础理论,还拓展了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范围,可为官方统计机构开展数据资产核算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40;No.293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新质生产力对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

    马丹;陈思年;雷乐瑶;贺泽凯;

    在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CRITIC法测度了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构建产业链网络经测算得到产业链韧性指数,除此之外梳理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的事实,最后通过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首先,在时间趋势上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韧性均呈现上升特征,在空间分布上两者都呈现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低于平均水平。其次,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弱于其他地区。再次,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最后,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溢出效应呈现衰减的趋势。基于此,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韧性提升,以及缓解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具体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40;No.293 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2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姚博伦;邓云柯;

    数据要素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是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2016年设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简称“大数据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有效激发了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旧稳健,充分展示了数据要素集聚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大数据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要素质量,改善了企业供应链稳定性,并且能够吸引数字化人才形成空间集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数据要素集聚能够更好地促进非国有企业、数字化程度较高行业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提升大数据试验区政策力度,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政策体系;同时,优化内外部环境配套,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40;No.293 3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监测研究

    庞智强;蔡雪玲;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其进程与实现程度的统计监测十分必要。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逻辑,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统计内涵,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级三类一体化”监测体系,并实证分析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实现进程加快,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格局、梯次推进规律与分级演进特征,东部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农业农村初步现代化,进入基本现代化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仍落后于初步现代化发展水平;样本期间省域发展速度各异,东部快速增长,西部稳中有升;农业农村发展导向不均,呈重建设轻经营特征。中国应补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劣势,提升基础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农业产业融合深度,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加强东西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2025年02期 v.40;No.293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许嘉扬;钱水土;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源获取与要素配置上具有天然弱质性,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困扰,需要公共政策供给工具创新的支持。作为中国科技金融的代表性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视角考察中国科技金融政策的创新驱动效果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2007—2020年中小板、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构建准自然实验框架,探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有效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并且对实质性创新的正向影响效应存在长期性;科技金融政策通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补偿实质性创新的正外部性,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金融政策能够纠正传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错配问题,对于成长期企业、非国有性质企业、制造业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创新驱动效果。因此,应扩大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范围,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合力,加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渗透性与协调性,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企业创新的长效激励效应。

    2025年02期 v.40;No.293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

    侯胜;王朗;

    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带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并且将区域创新过程分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阶段,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阶段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科技研发阶段作用效果最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效果最大,银行异质性表明城市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最小;从分区域分银行样本来看,在东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金融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但是对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虹吸效应,并且发现这种效应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起。本研究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丰富了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成果。

    2025年02期 v.40;No.293 7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统计

  • 碳达峰目标下中国省际碳配额的两阶段分配模型

    李芳;赵越;陈向南;

    公平合理的区域间碳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为提高分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接受度,尝试建立“预分配—优化调整”的两阶段碳配额初始分配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平等、责任、能力和高效原则,建立碳配额初始预分配模型。其次,从满意度、效率性和公平性三个角度出发,对预分配方案进行判别及进化调整,得到优化分配方案。2030年中国省际碳配额优化分配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对分配原则的偏好性不同,采用单原则难以实现公平合理的碳配额分配;预分配方案可能难以被各地区接受,基于两阶段分配模型得到的碳配额分配方案能有效保障碳配额平稳安全、易于让各地区接受且兼顾了效率与公平;将中国省际碳配额的优化分配方案与各地区2030年碳排放相比,发现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等省份作为传统的能源省份,减排压力较大,这些地区在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应占据更大的份额。最后,提出政府可以将碳配额分配机制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协调碳配额分配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各地区应根据各自减排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

    2025年02期 v.40;No.293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共同机构所有权对数字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何思锦;范合君;

    数字资产是数据资源实现价值的关键表现形式,其配置过程面临诸多挑战,而资本市场中日益显著的共同机构所有权现象成为促进数字资产有效配置的推动性力量。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在共同机构网络中数字资产配置同群效应的内在机理,并识别了同群效应的模仿机制以及发生机制。经工具变量法、PSM等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发现:(1)共同机构所有权能够导致数字资产配置的同群效应。将数字资产进一步细化为数字硬件资产、数字软件资产、数字人力资产以及数字产品资产后发现,不同类别的数字资产均能观察到同群效应,其中数字软件资产的同群效应最显著。(2)机构投资者数字关注度和公司网络中心度越高,同群效应越明显。(3)共同机构网络中同群效应的模仿强度呈现出S型曲线特征。(4)高水平的同群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加强了数字资产配置同群效应。基于上述结论,应当重视共同机构投资者对数字资产发展的重要性,以共同机构所有权为切入点,引导微观企业的战略部署更加贴合数字经济的实践需求。

    2025年02期 v.40;No.293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合村并居”对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研究

    李菁;魏晗熙;

    “合村并居”是健全乡村治理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跟进提升农村公共医疗服务是保障农村居民民生的重要基础。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合村并居”政策实施对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并从农村人口集聚和医疗财政支出有效利用两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合村并居”在全国范围内显著提高了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2)在“合村并居”优化农村卫生服务布局过程中,医疗财政支出有效利用发挥显著正向中介效应,农村人口集聚则表现出遮掩效应(与预期相反);(3)“合村并居”对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改善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人口稠密省份达到了显著的推动效果,对人口密度较低地区则不明显;对财政实力较弱省份助益相对更多,对财政强省则仅显著促进了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可获得性,而可接近性并未显著提升。整体而言,“合村并居”的实施对南部地区省份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据此,建议在稳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更加注重“合村并居”模式的优化,顺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配置,有效推进区域间公共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和公平性。

    2025年02期 v.40;No.293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