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基于混频数据的数字经济热度指数的构造方法与应用

    苏冰杰;许永洪;潘文捷;

    使用混频经济数据和大数据共同构造多时间维度经济测度指标是使用大数据改善经济监测时效性的重要探索。基于互联网搜索平台大数据,首先借助文本分析技术筛选出动态数字经济年度热度关键词;其次采用分层动态因子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MCMC)算法完成了年度、季度、月度、周度和日度层面的Level和Growth维度的数字经济热度指数的编制,然后采用BP检验和chow方法验证数字经济热度指数的年度轮换效应并分析其区域发展概况;最后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数字经济热度与数字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及四大区域Level和Growth维度的数字经济热度指数均呈现波动中逐渐上升的态势,西部地区趋势最为明显,并且Growth维度的指数波动呈现明显的以2021年为界的两阶段特征;数字经济热度与数字创新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全国层面的年均值基本处于“中度失调—濒临失调”的阶段,全国31个省份大多呈现出“高—高”“低—低”的集聚态势,“低—高”型和“高—低”型集聚较少,基本形成了“同质特征为主,异质特征为辅”的空间关联模式。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指数编制理论,另一方面构建的高频宏观指数提高了宏观经济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为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和预测提供帮助。

    2025年06期 v.40;No.297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消费型城市的演进机制与测度分析

    孙豪;毛中根;

    随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消费型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功能转型的重要方向。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的演化分析表明,城市功能转型的一般性规律是,从初级消费型城市到生产型城市再到消费型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往往同时承载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只是在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生产与消费存在此消彼长的动态替代,进而形成城市功能的连续型转型。城市建设不应脱离城市自身禀赋特征推动厚此薄彼的功能转变。为考察中国城市功能转型进程,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消费型城市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测度了消费型城市指数。对中国54座城市的测度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属于典型消费型城市,深圳、广州、杭州和成都属于成熟消费型城市,其他城市的消费型特征不明显,属于转型消费型城市或雏形消费型城市。世界知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经验包括提升城市影响力,完善城市设施,集聚高端品牌,丰富文化产品,加强国际交往,建设地标商圈等,这些发展经验为中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适应性转型是推进城市功能转型需要坚持的原则。培育消费型城市,需要统筹城市的生产和消费,认清城市类型,把握转型进程,规避过早或过缓推进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

    2025年06期 v.40;No.297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资产驱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

    苑泽明;谢枚玲;刘甲;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据资产与多要素协同联动对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和协同理论,遵循“共生基质、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共生理论框架,以681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必要条件分析(NCA)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数据资产与内部传统生产要素、外部关系资源及环境条件协同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组态路径。研究发现:首先,单一因素均不是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从组态视角出发探寻多因素联合驱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其次,存在三类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组态,分别是数据资产为核心的无形资源主导型、数据资产为辅的无形资源与物质资源并重型、数据资产缺位下物质资源主导型。三类不同的组态体现了数据资产发展程度不同的企业在面临不同的传统要素资源、关系资源和外部条件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可行路径。同时,也有三类组态会导致制造业企业非高质量发展,再次证明数据资产与多因素协同的必要性。最后,数据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企业资产结构轻量化,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启发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更为契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也为政府数据资产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6期 v.40;No.297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数字贸易韧性的时空分异与组态机制研究

    程云洁;刘娴;杨淋杰;

    数字贸易韧性反映了数字贸易在遭受外在不确定冲击时,实现复苏和保持稳步发展的能力,是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综合指标测度了2010—2022年中国与5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数字贸易韧性水平,剖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数字贸易韧性的组态提升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整体来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数字贸易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与“一路”国家间的数字贸易韧性平均水平高于“一带”国家;分维度来看,数字贸易的抵抗与适应能力最强、结构转换能力次之、恢复调整能力最弱。第二,从动态演进来看,低韧性国家数量明显减少,数字贸易韧性向好发展,但空间差距逐步扩大,多级分化现象有所增强;总体差异扩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组内差异贡献;马尔可夫链结果表明,数字贸易韧性具有“路径依赖”和“自身锁定”特征,难以实现跨等级转移。第三,在组态机制上,高水平对外开放、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数字贸易韧性的重要保障;根据研究对象发展状态和经济技术环境的不同,各要素对不同组别数字贸易韧性的组态提升路径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为把握数字贸易韧性发展规律、提升经济体数字贸易韧性水平提供事实依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6期 v.40;No.297 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白晨;陈竹萌;顾彤彤;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沿线各国已然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目标区域。国际资本的流入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民生效应。因此,基于“C-D”模型推导FDI对东道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制,运用2006—2020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由“技术租借效应”和“工资竞争效应”共同作用;劳资议价能力对二者关系呈现出调节作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禀赋不同的国家呈现出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异质性影响,分组回归体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基于不同国家投资环境进行国家治理水平、贸易环境、城镇化环境的门槛回归,三种投资环境在跨越门槛之后都呈现出对此负向作用的减弱现象,表明投资环境更均衡发展的国家更容易在“一带一路”与跨国资本融合方面受益。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措施缓解FDI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影响。其次,政府应制定长期且均衡的FDI吸引策略,注重技术引进与本土研发的平衡。最后,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外资流入和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特别地,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应充分尊重共建国家的现实基础,推动共建国家市场的成熟与规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2025年06期 v.40;No.297 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统计

  • “双碳”目标下ICT资本对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机制研究

    徐琼;钟美瑞;董宇;

    信息通讯技术(ICT)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渗透融合,为区域协同降污减排提供了重要潜力。基于中国2000—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截断正态退出的双曲线效率模型核算中国各省份ICT资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精准刻画中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并进一步检验ICT资本对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ICT资本有助于中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增强,深入推进省际碳减排协同实现互利共赢。ICT资本主要通过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促进资源配置和增强环境规制来加强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考虑到ICT资本异质性,ICT通讯资本和硬件资本对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更为突出;考虑到地理区位异质性,ICT资本对中国东部和中部省份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更显著;考虑到区域特征异质性,低碳试点省份、能源密集型省份以及高技术创新型省份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更易受ICT资本的影响。本研究为ICT与碳排放相关研究拓展了新思路,也为充分释放ICT资本红利,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构建有效的协同降污减排区域共同体,助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40;No.297 7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人才政策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缪鹏;靳子懿;王福世;

    以上市“专精特新”企业为研究主体,从理论层面分析人才政策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双元创新的直接效应,基于政府人才政策支持的信号功能阐述作用机制。从实证层面以2007—2023年上市“专精特新”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人才政策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双元创新的过程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才政策支持显著促进了“专精特新”企业实质性创新,而非策略性创新,这一结论通过了PSM、替换因变量等稳健性检验;人才政策支持的信号作用可以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聚集科技人才、嫁接政府资源和提升商业信用,进而促进实质性创新;人才政策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实质性创新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表现为东部最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影响机制也呈现出区域异质性,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本、政府资源支持以及商业信用机制均显著,而西部地区均不显著。据此提出加强对人才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促进人才政策与政府资源有效衔接;关注区域差异,强化西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以及政府资源支持等政策建议。

    2025年06期 v.40;No.297 8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创业活力的联动效应研究

    宁启;白永秀;王莉;薛飞;

    推进公共数据开放作为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和夯实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地方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为政策背景,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数据开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业活力,且创业效应的发挥还依赖于开放的数量与质量;机制分析表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风险投资集聚以及提升创新能力是公共数据开放提升创业活力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的创业效应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制度环境越完善、商帮文化越浓厚的地区以及服务业行业的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还能产生联动效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本研究量化评估了公共数据开放的创业效应,补充了公共数据要素经济价值的经验证据,对畅通公共数据流通、释放数据红利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2025年06期 v.40;No.297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张完定;焦贝贝;王玮博;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重要手段,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参与企业治理,可以完善企业的监督治理机制,减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选取2008—2021年沪深A股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上市国有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企业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对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参与高层治理可以有效改善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管理层权力和行业竞争度对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企业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市场化进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坚持分类改革,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各方参与、相互制衡的董事会,改善企业非效率投资,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2025年06期 v.40;No.297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