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网络观测数据下考虑邻域处理的因果推断模型研究

    赵晓兵;李洋阔;徐菁;

    因果效应评估是理解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及因果机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社交网络中进行因果效应评估一直是一个备受挑战的研究领域。因为网络中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会使得传统的因果推断方法变得具有挑战性。文献中考虑邻域处理产生网络效应的研究较少,而且仅仅考虑二元处理下的因果推断,未能充分应对多重水平的处理情境。但现实观察性研究中普遍存在多重水平处理。文章提出了网络观测数据下考虑邻域处理及其影响的策略评估的模型和方法。首先,放松SUTVA条件,提出考虑邻域处理影响的个体处理稳定性假设。基于此构建适用于多重水平处理和邻域处理效应的因果推断理论框架。其次,改进原先使用倾向得分进行因果推断的模型,提出包含邻域处理的广义倾向得分。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不同处理分配机制对个体结果的影响,并证明了该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该模型为网络数据中的因果推断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

    2024年11期 v.39;No.290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中国区域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的分工测度与空间网络特征

    任毅;刘峥;田园;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衰退,中国经济由外循环主导的价值链结构将转向双循环格局下的价值链结构。结合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构建双循环价值链的统一分析框架,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匹配及平衡,测算区域双循环间接价值链、折返价值链和区外价值链的嵌入特征,对推动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区域生产存在明显的“间接偏好”和“区外偏好”。中西部地区“内循环偏好”普遍大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构成区域间价值链分工联系的核心区域,中西部区域则大多分布在分工网络的中外层。随着价值链分工方式的逐渐复杂化,区域的“东向集聚”特征愈发明显。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在所有价值链分工中所带来的增加值均有较高份额,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电子设备等中高技术制造业在外循环价值链中占有不小比例。要实现中国产业部门双循环价值链快速升级,应更加重视促进要素流动、破除区域壁垒;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品牌企业;提升配套能力、构建自主链条。

    2024年11期 v.39;No.290 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9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产分割视角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全球价值链嵌入

    高静;

    结合海关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以生产分割为视角,基于2006—2013年微观数据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渗透度提高了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嵌入高度,主要体现在高生产效率、技术禀赋型、外资企业和东部企业;专业化出口企业能够借助机器人应用提高其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而对多样化出口企业两者关系失灵。工业机器人应用渗透度延伸了国内生产分割、加快了中间品内向化进程,但降低了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深度,尤其是低生产效率的劳动禀赋型企业。就影响机制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延伸企业国内生产分割提高中间品内向化、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种机制来获得价值链地位攀升。技术禀赋型和高生产效率企业能更好地吸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要素,在不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深度的同时加快国内价值链合作、同时提高全球价值链嵌入高度。鉴于此,中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培养高技术人才,利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辐射开展自主研发创新,延伸高端中间品的国内生产链条,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主动吸收国际市场的有利生产要素,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嵌入高度。

    2024年11期 v.39;No.290 3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平衡性分析

    刘爱峰;

    对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数字化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2—2021年的中国省域数据,运用熵值法予以测度;运用σ收敛模型和绝对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进行分析;运用条件β收敛模型对推动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平衡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增长效应、融合效应和共享效应,能够通过“以发展促平衡”“以融合促平衡”“以共享促平衡”的机制,提高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2)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但发展的活力足、潜力大、空间广、前景好。(3)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σ收敛趋势较弱,但绝对β收敛趋势较强,区域间存在追赶效应。(4)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条件β收敛。提高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政府宏观调控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能够推动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平衡发展。

    2024年11期 v.39;No.290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外商直接投资对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异质性影响研究

    熊林波;陈闻君;范建伟;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引入,带来了先进技术、充裕资金、新知识与管理经验,这需要理论与实证研究跟进,以确定其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推动作用。首先,构建FDI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理论假设。随后,基于2012至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面板模型实证检验FDI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多维异质性。结果表明,FDI显著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FDI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中部显著抑制,西部则无显著影响;南方影响显著,而北方不显著。影响因素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人力资本高、环境规制强、市场化程度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的地区,FDI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显著;反之,在这些因素水平较低的地区则无显著影响。“联手”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环境规制、市场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强联手”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而其他形式的“联手”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应根据区域发展禀赋实施差异化引资政策,打造适合不同区域约束的引资行业和技术结构。同时,政府应制定综合性政策,促进人力资本、环境规制、市场化与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为FDI助力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撑环境。

    2024年11期 v.39;No.290 6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就业:创造和破坏

    沈宏亮;宋思萌;李杰;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稳定就业的关系。利用200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四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交互项回归、分组回归、机制分析法和Bootstrap法等多种计量方法,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破坏效应相对小于就业创造效应,因而促进了企业就业增长。在经过更换核心变量、排除数字行业、考虑“人口红利”转变因素,并采用系统GMM回归法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创新提高劳动需求,但引起的资本深化、劳动生产率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减少。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体现出工作任务偏向性特征,尤其在制造业和新兴行业中更为明显。具体而言,对财务、市场营销、科技人员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创造效应,对蓝领员工显示出破坏效应,对管理和支持性职员的影响不确定。至于低、中、高等不同教育技能的就业,无论整体还是具体行业,数字化转型均未造成明显的“就业极化”现象。基于上述结论,应客观、全面地认识数字化转型对就业影响的双重性,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应、创新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同时加强劳动者的技能更新和迭代能力,协调技术迭代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2024年11期 v.39;No.290 7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ESG表现影响研究

    杨仁发;杨静;

    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ESG表现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企业ESG表现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对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融资约束较低企业、高科技企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提高企业市场价值、促进企业绿色转型以及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三个渠道提升企业ESG表现。研究结果从数字技术创新视角为提升企业ESG表现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4年11期 v.39;No.290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3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发展驱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内在机理与统计检验

    吴婷婷;扈文秀;

    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重塑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利共生的新局面,进而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257个地级市以及3 47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商业信用、制度环境越好,数字经济越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异质性分析结果说明,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更显著;相较于小规模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大规模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不仅拓展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也为企业把握“数字红利”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2024年11期 v.39;No.290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对社会责任报告可读性的影响研究

    耿歆雨;赵栓文;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展示社会效益的关键窗口,可读性较高的社会责任报告则是投资者获取增量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么,社会责任报告可读性是否会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以中国沪深A股2006—2020年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社会责任报告可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读性将显著降低;高管薪酬能够强化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读性之间的负向关系。同时,异质性检验发现,盈余管理程度与社会责任报告可读性之间的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盈余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读性的影响在强制披露的企业中更强;除了可读性之外,盈余管理程度还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似性产生影响。当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时,企业当期社会责任报告与上期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相似性越低。研究结论为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进行信息甄别提供了参考。

    2024年11期 v.39;No.290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