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面向时空面板数据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安博文;许培源;何伟军;袁亮;

    相关特征、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是时空面板数据决策中无可避免的三重特征。以三重特征为切入点给出相关因子、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的内涵定义,基于非参数方法利用互信息、卷积算法和转移概率分别度量三种因子;以AHP方法为例构建面向时空面板数据的综合评价模型,按照六条路径构造三因子判断矩阵,对通过一致性检验的赋权类型采用SPBIC准则选出最优结果;通过2001—2021年290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合成,讨论时空AHP在实证分析中的特有功能。实例结果表明:六种赋权类型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动态演变、时间收敛和空间集聚等趋势上有同有异,SPBIC准则的作用在于从多种赋权类型中选出最优结果以保证量化分析结论的唯一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具有时空双维异质性及指标维度异质性,具体表现在偏好程度及次序等方面且各指标权重系数的时空双维异质性亦有区别,体现出时空综合评价模型的特有功能——因时因地判断影响综合指数的关键因素;赋权结果对时间因子粘性和空间因子粘性具有敏感性,指标权重系数随两种因子粘性的变化趋势不同,两种因子粘性都会影响特定时期特定城市综合指数的相对大小及排名,这使得时空AHP在实证分析中具有时空性、普适性和异质性等功能——适时加入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灵活设定跨度时间和辐射范围以及通过时空因子粘性进行异质性讨论。

    2025年01期 v.40;No.292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数字经济产业融合程度、路径和模式的统计测度研究

    王梓琪;周国富;徐莹莹;

    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和促进数字经济在产业层面交融互动,是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普查数据,在识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以技术经济联系为导向的产业网络,制定了从数字经济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对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程度、路径和模式进行统计测度的研究框架,并实证分析了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产品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前、后向融合程度都较高,对经济系统兼具较强的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作用;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且以后向融合为主。(2)数字产品制造业占据产业链枢纽位置,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其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大多位于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下游,获得了大量的商务服务和资金支持。(3)数字产品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既存在以技术经济溢出为主的“主溢出”模式,也存在以技术经济传递为主的“双向溢出”模式;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表现为“数字孤岛”模式。

    2025年01期 v.40;No.292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1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研发网络嵌入、制度质量与全球价值链攀升

    魏龙;张敏;易子榆;

    全球研发合作是各国突破创新边界限制、谋求科技进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各国(地区)政府纷纷将研发合作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研发资源,参与研发网络。文章基于2007—2019年50个经济体专利合作数据刻画嵌入全球研发网络的结构特征,从研发合作的视角实证检验其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考察制度质量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无论是全球研发网络嵌入广度还是深度均能显著促进经济体全球价值链攀升。这种积极作用通过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并且发达经济体的价值链攀升效应显著;发展中经济体容易被“低端锁定”;不同技术密度行业嵌入全球研发网络的提升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嵌入广度对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以及中低技术产业的GVC促进作用明显,但嵌入深度只对中低技术行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全球研发网络嵌入对GVC影响的异质性,引入制度质量这一门槛变量分析后发现,制度质量的改善影响全球研发网络嵌入并促进GVC攀升呈现阶段性特征。以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全球研发合作的影响效果,为中国制定研发合作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1期 v.40;No.292 3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全球金融风险溢出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马德功;周进为;

    为了研究外部风险输入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利用全球股票市场的日频交易数据,采用网络关联度模型构建了全球金融风险溢出网络,并基于该网络对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输入进行了量化。然后,从传染性的视角出发,从市场、行业和机构的角度测度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对外部风险输入和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静态结构和演化动态进行了讨论。最后,采用分位数对分位数方法(Quantile-on-Quantile Approach)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全球金融风险溢出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在两者不同分位点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在极端分位点上,内外风险的共振较为剧烈,而在较为温和的分位点上,这种共振的强度较弱。基于研究结果,监管部门可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的实时性与有效性,以防范外部风险输入引发的国内风险的共振。

    2025年01期 v.40;No.292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金融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黄胜忠;周军;

    引导企业提高碳信息透明度,降低环境信息不对称,是有序推进“3060”双碳目标进程中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以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通过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文本词频统计分析,构建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强制性压力的绿色金融能发挥环境规制功能,绿色金融发展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披露更高质量碳信息;同时较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有利于提高绿色金融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作为规范性压力的公众环境关注亦能促使企业披露高质量的碳信息,并且弱化绿色金融的环境规制功能,即公众环境关注对绿色金融存在替代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国有企业和面临高融资约束企业中,绿色金融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并且绿色金融主要促进了企业碳减排规划信息和碳减排行动信息的披露质量,对企业碳减排监督信息的披露影响并不明显。如此,协调发挥多方力量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励企业披露高质量碳信息,研究结论为碳排放监管政策制定、推动企业参与碳减排实践提供了借鉴。

    2025年01期 v.40;No.292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统计

  • 中国碳市场的价格有效性评估与优化设计研究

    刘自敏;李莉;李兴;

    实现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有效性预测与设计是稳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在利用机器学习预测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对碳市场的碳价进行了评估与设计。以湖北碳交易市场碳价格为例,基于2014—2022年的碳交易价格日度数据,构建混合遗传粒子群神经网络(GAPSO-BP)定价模型,对碳达峰目标下的区域碳市场及全国统一碳市场的碳价进行有效性评估与优化设计。研究发现:GAPSO-BP模型预测的碳交易价格误差小,通过使用更高精度的GAPSO-BP模型对变量进行降维筛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能源价格对碳价格影响最大。场景分析显示,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碳交易价格效果最好,在经济中等发展的情况下会受到抑制,在经济低速发展的情况下效果不显著。基于碳达峰目标,通过比较试点碳市场的现有平均价格和模拟预测的平均价格,评估出天津碳试点的碳价最为有效,而上海碳试点的碳价有效性最差。为顺利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全国统一碳市场最优碳价应设定为50.27元/吨较为合适。基于研究结论,从宏观调控决策因素、发展绿色清洁能源、考虑区域碳减排成本差异和建立相应的配额缓冲机制提出具体建议,为顺利实现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有效衔接及碳达峰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

    2025年01期 v.40;No.292 7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传兵;赵艺婷;肖婷婷;

    数字化的快速普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改善企业环境绩效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深入分析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环境影响对于实现美丽中国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利用2013—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综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探讨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并从内外部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其中的机制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南方企业、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效果更为明显。通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在ESG理念下,数字化转型分别从战略层级、经营层级、报告可靠和资产安全四个方面提高了内部控制质量,并从分析师方面提高了外部关注度,进而改善了企业环境绩效。研究结论深入挖掘了ESG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途径,也为数字化与绿色化的结合提供了有效借鉴。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行数字化转型战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分析师关注度,缓解环境治理困境,更好发挥ESG的导向作用。

    2025年01期 v.40;No.292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测度、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

    李媛;阮连杰;

    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是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系统测度中国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的来源及演变进行区域和结构分解,并进一步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性特征;第二,空间分解表明,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结构分解表明,静态视角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内部结构来源主要在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发展环境差异,而动态视角下中国地区之间的农业产业数字化与农业数字产业化发展差距正在悄然扩大;第四,从驱动因素来看,数字乡村发展差异受到地区间政府干预、农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及对外开放差异的共同影响,但各因素的具体作用强度受到区域异质性制约。本研究为缩小中国地区间、城乡间及群体间数字鸿沟,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2025年01期 v.40;No.292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时代工作自主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炳成;何苗苗;赵静怡;

    随着传统业务与数字技术的逐渐融合,工作新场景、新业态对员工的数字知识与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赋予员工工作自主权来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但当前的研究对二者的作用路径与机理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此,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员工工作自主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以及工作重塑的中介作用与包容型领导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化时代员工的工作自主权会对商业模式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工作重塑在工作自主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包容型领导不仅能够强化数字化时代工作重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而且能够强化工作自主权通过工作重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管理者应给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为他们的工作重塑行为提供必要的数字化资源支持,同时采取包容型的领导风格,缓解员工因数字化新工作要求带来的压力与疲惫,使其有意愿与精力投身于商业模式创新活动。

    2025年01期 v.40;No.292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