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晔;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探究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是精准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益举措,对于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水平,随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与空间莫兰指数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整体来看,2013—2022年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分地区来看,研究期内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和城市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与一线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值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差异分解结果表明,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逐步缩小,且超变密度是形成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差异亦稳步缩小,且城市间差异是产生城市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该作用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因此,提出提高产业链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链发展水平、驱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缩小产业链与创新链地区差异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发展。
2025年05期 v.40;No.296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林郁;胡绪华;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抓手以及实现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融合结构、融合政策、融合行为以及融合成效四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空间自相关模型考察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关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体融合水平较低,但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在时序上分为低水平停滞、平稳上升、加速推进三个发展阶段,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国家政策部署时间相一致,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及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子系统发展上则呈现融合成效子系统发展最好、融合政策子系统增速最快的特征;第二,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呈现东部地区高值集聚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低值集聚的空间特征。基于研究结论,从强化基础保障、弥合区域差异、夯实生态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0;No.296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少娟;何卓;许勇;
“双碳”目标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进而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平台经济遮掩效应渠道,利用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双固定效应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双碳”目标发展战略实施前后平台经济遮掩效应在数字化建设对全要素碳生产率影响的作用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数字化建设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第二,平台经济在数字化建设对全要素碳生产率影响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遮掩效应;第三,“双碳”目标发展战略的实施削弱了平台经济的遮掩效应,进而强化了数字化建设对平台经济的正向影响。研究创新性地从平台经济遮掩效应的渠道出发,厘清了“双碳”目标发展战略、数字化建设、平台经济和全要素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全国各省份碳生产率的提升,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助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路径。
2025年05期 v.40;No.296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