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传兵;赵艺婷;肖婷婷;
数字化的快速普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改善企业环境绩效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深入分析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环境影响对于实现美丽中国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利用2013—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综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探讨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并从内外部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其中的机制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南方企业、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效果更为明显。通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在ESG理念下,数字化转型分别从战略层级、经营层级、报告可靠和资产安全四个方面提高了内部控制质量,并从分析师方面提高了外部关注度,进而改善了企业环境绩效。研究结论深入挖掘了ESG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途径,也为数字化与绿色化的结合提供了有效借鉴。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行数字化转型战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分析师关注度,缓解环境治理困境,更好发挥ESG的导向作用。
2025年01期 v.40;No.292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媛;阮连杰;
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是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系统测度中国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的来源及演变进行区域和结构分解,并进一步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性特征;第二,空间分解表明,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结构分解表明,静态视角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内部结构来源主要在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发展环境差异,而动态视角下中国地区之间的农业产业数字化与农业数字产业化发展差距正在悄然扩大;第四,从驱动因素来看,数字乡村发展差异受到地区间政府干预、农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及对外开放差异的共同影响,但各因素的具体作用强度受到区域异质性制约。本研究为缩小中国地区间、城乡间及群体间数字鸿沟,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2025年01期 v.40;No.292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炳成;何苗苗;赵静怡;
随着传统业务与数字技术的逐渐融合,工作新场景、新业态对员工的数字知识与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赋予员工工作自主权来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但当前的研究对二者的作用路径与机理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此,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员工工作自主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以及工作重塑的中介作用与包容型领导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化时代员工的工作自主权会对商业模式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工作重塑在工作自主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包容型领导不仅能够强化数字化时代工作重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而且能够强化工作自主权通过工作重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管理者应给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为他们的工作重塑行为提供必要的数字化资源支持,同时采取包容型的领导风格,缓解员工因数字化新工作要求带来的压力与疲惫,使其有意愿与精力投身于商业模式创新活动。
2025年01期 v.40;No.292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