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兰州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厘清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各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但中西部地区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从各子系统的耦合度来看,数字经济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度最高,与政府导向的耦合度最低;同时,与企业自身、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数字经济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大体趋同,但尚未达到良好的状态,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一结论也印证了耦合协调是耦合的高级阶段,有效促进各子系统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才能提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
2,464 | 0 | 6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2] 贺正楚,曹德,吴艳.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路径[J].当代财经,2018(11):88-99.
[3] 江小国,何建波,方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19(7):70-78.
[4] 曲立,王璐,季桓永.中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9):45-61.
[5] TAPSCOTT D.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96:1-42.
[6] IMF.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J].Policy papers,2018(4):1-48.
[7] 李晓华.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改革,2019(11):40-51.
[8] 许宪春,张美慧.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0(5):23-41.
[9] 张恪渝,武晓婷,何子龙.中国数字产业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12):50-62.
[10] 刘军,杨渊鋆,张三峰.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0(6):81-96.
[11] 吕康银,梁孝成,贾利雯.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J].商业研究,2023(6):69-77.
[12] 陈永伟,陈志远,阮丹.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空间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7):18-31.
[13] STRASSMANN W P.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discussion[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414-446.
[14] YOFFIE D B.Introduction:chess an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J].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1997,38:31-53.
[15] 谢康,肖静华,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环境、基础和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2):28-31.
[16] 庞闻,马耀峰,杨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比较研究——以上海、西安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12):44-48.
[17] 赵放,刘一腾.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及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2(2):144-152.
[18] 王薇.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工业现代化的转型[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6(2):12-20.
[19] ACEMOGLU D,MAKHDOUMI A,MALEKIAN A,et al.Too much data:prices and inefficiencies in data market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icroeconomics,2022,14(4):218-256.
[20] 任保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机制与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24(1):82-89.
[21] HUANG J,HENFRIDSSON O,LIU M J.Extending digital ventures through templating[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22,33(1):285-310.
[22] 何德旭,张昊,刘蕴霆.新型实体企业促进数实融合提升发展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2024(2):5-21.
[23] 潘为华,贺正楚,潘红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和分布动态[J].中国软科学,2021(10):137-147.
[24] 吕宏军,侯娜娜.数字经济、产业链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94-104.
[25]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26] 章润兰,刘明慧.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22(6):13-22.
[27] 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
[28] 邵朝对,苏丹妮.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GVC升级的本地化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8):9-29.
[29] 黄启斌,熊曦,张为杰,等.湖南省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协同演化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11):134-141.
基本信息:
DOI:10.20207/j.cnki.1007-3116.20241204.001
中图分类号:F49;F424
引用信息:
[1]王霞,毛晓蒙,刘明.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关系:高质量发展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12):41-55.DOI:10.20207/j.cnki.1007-3116.20241204.001.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的统计测度与路径提升研究”(21BTJ006);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中国—白俄罗斯数字经济联合实验室建设”(24ZDWA007); 广州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中国制造业自主可控水平测度、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2023YJ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