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基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视角,结合模糊集合思想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数字治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五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并编制2012—2019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强度,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了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的整体形态、内部结构与演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蓬勃发展之势,但区域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和“数字鸿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级递减;数字经济关联网络初步成型,各地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逐步增强,省域数字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大幅提升;广东、江苏、北京等地作为结构洞占据者,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拥有信息和资源控制优势,河南、陕西和四川有效规模和限制度提升较快,被视为结构洞的潜在占据者;数字经济发展的小团体聚集特征明显,省级层面形成了4个凝聚子群,子群内部联动作用明显强于外部影响;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西北子群成员交流疏淡,其子群内部密度低于网络整体密度,数字经济联系纽带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结论对于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0,117 | 212 | 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2] BAREFOOT K,CURTIS D,JOLLIFF W,et al.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J].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Washington,DC,2018,15.
[3] ABS.Measuring digital activities in the Australian economy[EB/OL].(2019-02-27)[2021-07-28].https://www.abs.gov.au/statistics/research/measuring-digital-activities-australian-economy.
[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EB/OL].(2020-07-02)[2021-07-28].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07/t20200702_285535.html.
[5] 陆岷峰.经济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产业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兰州学刊,2021(4):54-64.
[6] 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2.0报告[EB/OL].(2017-01-07)[2021-07-28].http://www.aliresearch.com/ch/information/informationdetails?articleCode=21213&type=%E6%8A%A5%E5%91%8A.
[7] 腾讯研究院.“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产业互联网步入黄金期[EB/OL].(2019-05-21)[2021-07-28].http://www.tisi.org/15098.
[8] 田俊峰,王彬燕,王士君,等.中国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及成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6):16-21.
[9] 万晓榆,罗焱卿,袁野.数字经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6):111-122.
[10] 王振,惠志斌.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19)[M/O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32-37(2019-12-01)[2022-04-12].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33964/.
[11] 吴翌琳.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构建与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9,36(11):14-25.
[12] 任保平.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2):5-9.
[13] 张雪玲,吴恬恬.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化格局研究[J].调研世界,2019(10):34-40.
[14] 范合君,吴婷.中国数字化程度测度与指标体系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22(4):3-12.
[15] 刘军,杨渊鋆,张三峰.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0(6):81-96.
[16] 王庆喜,武谨,胡安.数字经济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39-46.
[17] 余海华.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9):23-34.
[18] OECD.OECD digital economy outlook 2017[M/OL].Paris:OECD Publishing,2017:27-32(2017-11-11)[2022-04-12].https://www.oecd-ilibrary.org/content/publication/9789264276284-en.
[19] 向书坚,吴文君.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框架设计研究[J].统计研究,2019,36(10):3-16.
[20] 杨仲山,张美慧.数字经济卫星账户:国际经验及中国编制方案的设计[J].统计研究,2019,36(5):16-30.
[21] 唐杰英.数字化变革下的中国数字经济——基于数字经济边界及测度的视角[J].对外经贸,2018(9):49-55.
[22] 张雪玲,焦月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17(4):32-40.
[23] 李娟,刘爱峰.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平衡性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1):3-12.
[24] 王常凯,巩在武.“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中指标规范化方法的修正[J].统计与决策,2016(2):77-79.
[25] 汤放华,汤慧,孙倩,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10):1357-1366.
[26] 刘华军,刘传明,孙亚男.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83-95.
(1)具体包括: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数字化信息、现代信息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数字化、数字乡村、数字产业、电子商务、5G、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电商、大数据、数据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资产化、智慧城市、云服务、云技术、云端、电子政务、移动支付、线上、信息产业、软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数字生活。
(2)为方便比较,本文对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统一按EDI×10进行扩大处理。
(3)本文仅展示了2019年省域数字经济网络图,对其他年份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随时向作者索取。
(4)本表仅展示了2012年和2019年的测度结果,对其他年份的测度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随时向作者索取。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49
引用信息:
[1]金灿阳,徐蔼婷,邱可阳.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关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06):11-21.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新经济新动能统计监测与评价研究”(18ZDA125); 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统计数据工程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