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对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数字化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2—2021年的中国省域数据,运用熵值法予以测度;运用σ收敛模型和绝对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进行分析;运用条件β收敛模型对推动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平衡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增长效应、融合效应和共享效应,能够通过“以发展促平衡”“以融合促平衡”“以共享促平衡”的机制,提高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2)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但发展的活力足、潜力大、空间广、前景好。(3)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σ收敛趋势较弱,但绝对β收敛趋势较强,区域间存在追赶效应。(4)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条件β收敛。提高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政府宏观调控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能够推动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平衡发展。
276 | 0 | 3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2] 占智勇,徐政,郑霖豪.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兰州学刊,2024(8):33-45.
[3] 肖峰,赫军营.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6):37-44.
[4] 胡洪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经济学家,2023(12):16-25.
[5] 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6] 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7] 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6):23-30.
[8] 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6):61-72.
[9] PICK J B,NISHIDA T.Digital divides in the world and its regions:a spatial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utiliz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1):1-17.
[10] 余小燕.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红利”还是“数字鸿沟”[J].商业研究,2022(5):123-131.
[11] 田瑶,郭立宏.数字经济与地区共享发展——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4(2):1-16.
[12] 李海舰,李真真.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理论机理与策略选择[J].改革,2023(12):12-27.
[13] 陈梦根,周元任.数字经济、分享发展与共同富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10):5-26.
[14] 周清香,李仙娥.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3(6):80-93.
[15] JONES C I,TONETTI C.Nonrivalry and the economics of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0,110(9):2819-2858.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1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9.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5.
[19] ACEMOGLU D,RESTREPO P.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factor shares,and employ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8,108(6):1488-1542.
[20] SORESCU A,SCHREIER M.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a broader view of its scope,antecedents,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21(2):627-631.
[21] 李娟,刘爱峰.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2(3):47-56.
[22] 柳江,赵倩玉.数字经济赋能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机制检验[J].兰州学刊,2023(10):68-85.
[23] 程钦良,宋彦玲.空间溢出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6(6):44-57.
[24] 张爱婷,周俊艳,张璐,等.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3):34-43.
[25] 李娟,王琴梅.中国四大板块物流业发展质量测度及平衡性研究——基于物流业效率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34(7):76-84.
[26] 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10(1):72-84.
[27] SALA I,MARTIN X.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7):1019-1036.
[28] 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31-47.
[29] 陈曦,朱建华,李国平.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38(12):104-110.
[30] 唐保庆,邱斌,孙少勤.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区域失衡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实际强度与最适强度偏离度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8,53(8):147-162.
① 来源于人民网,网址为: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171526。
(1)来源于中国政府网,网址为: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2/content_6920788.htm。
(2)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为:https://www.stats.gov.cn/xxgk/tjbz/gjtjbz/202106/t20210603_1818135.html。
(3)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为:https://www.stats.gov.cn/xxgk/tjbz/gjtjbz/202106/t20210603_1818135.html。
(4)来源于中国政府网,网址为: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基本信息:
DOI:10.20207/j.cnki.1007-3116.2024.0009
中图分类号:F124;F49
引用信息:
[1]刘爱峰.中国区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平衡性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11):51-63.DOI:10.20207/j.cnki.1007-3116.2024.0009.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经济驱动物流业碳减排的机理与对策研究”(22YJC7900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形势研判分析”(719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