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理论与方法

  • 绿色金融统计数据质量与概览编制

    史代敏;余澜;史皓铭;

    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以此促进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已先后开展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的专项统计实践,但在绿色金融统计分类、统计框架与统计核算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绿色金融统计标准、统计制度较为分散,统计数据还不完备、数据质量不够高,缺少能够全面监测绿色金融发展状况的统计制度。编制绿色金融概览可有效呈现绿色金融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基础数据,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监测绿色金融活动,分析研判绿色金融发展状况。以编制绿色金融概览为目标,按照绿色金融统计监测的逻辑,对绿色金融统计分类、数据基础、概览与资金流量表编制难点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当前绿色金融统计标准与制度中对绿色活动的分类主要按照产业层次来划分,满足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对绿色金融数据的多元需求,需要从绿色金融活动的绿色程度和绿色效果等多角度对绿色金融进行分类,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金融总量统计。开展绿色金融总量核算,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绿色金融统计范围,优化提升绿色金融数据结构与质量,有序构建多维度绿色金融数据库,建立绿色金融质量监管体系。整合现有绿色金融各类专项统计标准与制度,编制绿色金融概览与资金流量表,是解决目前绿色金融总量统计缺失的有效途径。研究有助于完善绿色金融总量统计理论,为建立绿色金融综合统计制度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0;No.294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统计

  •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测度与障碍因子识别

    王勇;李明颢;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2035年目标值,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1年为研究区间,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模型及障碍度模型,从全国、区域及省域三个层面分析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识别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展水平方面:首先,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农村现代化水平,但发展速度慢于后者;其次,东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始终较高,已进入转型跨越阶段,四大经济区域在各子系统层与准则层间存在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差异;最后,省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11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处于发展阶段,16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提升阶段,江苏、天津、上海、北京四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进入转型跨越阶段。在障碍因子方面:首先,农业保险深度、农村燃气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及村庄绿地率始终是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替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成为阻碍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最大障碍;其次,农业保险深度、村庄绿地率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共同主要障碍,东部地区主要障碍因子逐渐向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内部转移,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则与全国层面障碍因子情况较为一致;最后,在障碍度大于等于5%的指标中,农业保险深度、农村燃气普及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村庄绿地率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六项指标对各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普遍制约作用。本文对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与短板、分层面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3期 v.40;No.294 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CT与中国经济增长:资本深化、技术渗透及其贡献

    丁志帆;丁胜;

    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ICT投资与应用不断增加,ICT资本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投入产出表和永续盘存法测算了1995—2018年间中国ICT资本投入,并基于劳动力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三维交叉分类矩阵,采用T9rnqvist指数测算1995—2018年中国实际劳动投入;在此基础上,根据增长核算框架和两部门模型考察1996—2018年间投入要素和TFP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研究发现:第一,1996—2018年间,ICT资本解释了超过5%的中国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第二,1996—2018年间,ICT硬件资本服务和ICT软件资本服务平均增速分别为18.68%和21.58%,ICT软件在推动经济增长中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三,ICT部门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TFP变动对经济总体的TFP变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够解释14.48%的TFP增长;第四,ICT部门发展能够通过技术渗透和溢出效应推动非ICT部门TFP提升。在新发展阶段应当持续推动软硬件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着力提升ICT技术与产业创新能力;同时,完善支撑ICT技术扩散与渗透应用的组织和制度环境,加快推动ICT部门与非ICT部门的深度融合,实现从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深层次互动与协作,以充分挖掘ICT资本的增长动力与结构红利。

    2025年03期 v.40;No.294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视角的全球数字服务贸易格局分析

    徐慧超;赵彦云;

    在数字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环境下,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结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数字服务贸易特点,概括数字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在理论层面分析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提出改进的数字服务贸易统计测度方法,将其推广至全球经济体层面。基于2013—2021年63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进行双边数字服务贸易规模测度,并分别基于数字服务贸易关系和数字服务贸易规模构建数字服务贸易有向网络,从网络视角进行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格局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差异构成数字服务贸易成因,数字服务贸易表现出经济和数字化密集、与收入水平正U型相关的发展格局;数字服务贸易的出口关系比进口关系密切,中介性程度较低,且具有一定的集聚性;部分经济体展现出“重关系、轻规模”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态势,且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会随着经济体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产生变化。各经济体应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丰富数据要素资源;提升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实现数字服务贸易关系与规模的双翼发展。中国应调整数字服务贸易结构,保持中国数字服务贸易活力。

    2025年03期 v.40;No.294 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政与金融统计

  • 基于LASSO-QVAR模型的中国金融机构尾部关联网络特征与系统性风险研究

    许启发;蒋翠侠;汤彬彬;

    基于LASSO-QVAR模型,筛选金融机构之间有效关联,构建有向加权尾部关联网络,可以从系统视角揭示系统性风险动态特征。一方面,通过尾部关联网络构造系统性风险计分及其贡献,以度量系统性风险水平与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探究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将尾部关联网络区分为正关联网络与负关联网络,分别提取网络整体特征以及网络节点特征,考察不同关联关系下网络特征的系统性风险预测能力。以2011—2022年32家中国A股上市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尾部关联网络具有时变特征,能够较好地吻合一些危机事件,银行业和证券业呈现出更为紧密的关联性,具有行业异质性。进一步,发现银行业风险共振(正关联网络)与风险分散(负关联网络)功能相较其他金融行业更强。第二,系统性风险计分可以作为量化系统性风险动态性的重要指标,系统性风险贡献主要集中于银行业与保险业,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公司治理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到系统性风险贡献。第三,尾部关联网络特征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网络整体特征能够预测系统性风险大小,网络节点特征能够预测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贡献。

    2025年03期 v.40;No.294 5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统计

  • 智慧城市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尹碧波;邝萍;

    智慧城市建设是按期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台阶的重要引擎。基于2000—2021年中国282个城市数据,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应用广义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城市特征对其碳减排效应产生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减少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第二,智慧城市的碳减排作用是通过能源管理效应、交通优化效应和生活环保效应发挥的,具体路径为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交通拥堵程度、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增加家庭低碳能源供给和提升公众环境关注度。第三,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地区可有效释放碳减排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在非环保重点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智慧城市的碳减排效果,而高人口密度反而会产生增碳效果。研究结论对于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丰富节能减排应用场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40;No.294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能源效率优化与碳减排

    王若愚;安起光;王永凯;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实现路径。通过分析2011至2020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研究构建了一个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CCR模型对绿色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并使用ODIAC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中国各城市的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在能源效率和绿色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下,呈现出先增加后抑制的特征。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最后,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在碳减排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减少了本地区的碳排放量,也有助于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因此,应当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期,打造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从而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5年03期 v.40;No.294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与管理统计

  • 工业机器人应用、资源配置与流动人口收入分配

    刘林;李猛;

    数智化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究竟会对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产生何种影响,是一个亟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对工业机器人与流动人口收入分配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数据和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实证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流动人口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呈现先负向后正向的影响,加剧了流动人口的收入不平等,且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缩小了性别间的收入差距,但也扩大了户籍间收入差距。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教育匹配和议价能力,进而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分配。

    2025年03期 v.40;No.294 9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差距及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影响因素

    李影;方远平;毕斗斗;

    知识产权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厘清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城市技术创新均衡发展。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差距,并基于因果森林算法考察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后果。结果发现: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地区内差距是其空间差距的主要来源。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技术创新,且对北方城市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优于南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异质性,少数城市的影响程度较高。另外,南方城市的影响程度相对集中,北方城市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作用下,全国层面上产业结构对城市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影响,南方地区中信息化水平对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在北方地区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全国及各地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对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政府应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促进低水平城市技术创新,扩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范围,并根据城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知识产权工作方案,同时改善城市技术创新外部条件。

    2025年03期 v.40;No.294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